【优秀毕业生】“心”说毕业——年华似水,生长有迹

发布人:发布时间:2022-08-30动态浏览次数:82

闫涛  2022年上海市优秀毕业生

杜盼  2022年华东师范大学优秀毕业生

听潮则圆,燕雀展翅追鸿鹄

Ø  初相识

闫涛:

2007年,我应文美之邀参加上海市心理咨询协会成立仪式。那是一个懵懂的来回,却是我与心理学结缘的开始。两年后,我取得了心理咨询师证书,但从未执业,一直在企业人力资源领域打拼。

十多年前,五角场文理学院还没有心理学在职硕士的课程设置,满满母校情节的我,在第一个硕士学位不得已与心理学失之交臂。

当时光轮转回2018年的夏天,将入不惑之年的我仍感此生毫无建树,读心理学研究生的念头再次出现。所以,冥冥中,或以心理术语称之——潜意识中,我总是期待在心理学方面能所知更多。现在想来,我的期望很可能是想更多了解我自己的心——躲在一扇门后的自我。当然,更浅表的因素是我那不停歇的好胜之心,或按卡伦·霍妮所谓强迫性超越。这一点贯穿了三年的非全日制学习生活,也将贯穿本文始终,并很可能贯穿我的后半生,直至终点。

杜盼:

话说我与心理学的缘分是从高考填报志愿开始的,那时的我并不知道心理学的含义,稀里糊涂步入其中,最后却发现我已经越来越离不开它。我在本科毕业后回老家做了两年高中老师,在工作期间,我总是在回顾我的大学生活,觉得自己当时不仅没有在学业上拿到好成绩,也没有成为最好的自己。为了能继续过上大学生活,我选择了读研这条道路,希望自己弥补以往的不足,能抓住更多的机会充实自己。

 

花间嗅荷,衣带渐宽终不悔

Ø  初印象

闫涛:

华东师大的心理学系——于2008年发展为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在我心中一直是殿堂级的。20多年前我在现实中接触的第一批心理学家和专才均毕业于我校我系。能够成为华东师大心院学子,是一场我敢想却从未想到终会实现的梦。2019年的暑假,当我在俊秀楼202从张麒老师手中接过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可以说是这几年里最令人得意的瞬间之一。在第一学期结束前,我一直误以为这位头发稀疏、略长我几岁的男士,是我院的行政专才。之后几年和张老师在不同场合的数次接触,越发让我觉得他是我温暖的支持性存在。

 

杜盼:

20199月,我作为华东师大的学子来到了校园,怀着无比期待的心情探索着,我漫步在校园里的每一个角落,感受属于师大学子的每一个气息。我边走边记录,惋惜自己不能天天住在校园里,又庆幸自己是华东师大的一员。当我还在赞叹丽娃河畔的美景,一只又一只的猫咪进入我眼帘,让我这个爱猫人士乐开了花,心想在研究生三年期间还有猫咪相伴,这实在是太幸福了!有时我们还会和同学调侃,我们好像来到了华东猫猫大学耶!可见猫学长学姐们在我们心目中的地位。2020年,新冠疫情来袭,猫学长学姐们在校园里独占了一个学期,牵挂的心让我开学后第一时间去找寻,发现猫猫们好似比以前更粘人了,可见我们在猫咪心中也是有地位的!

(第一次相遇2019.9         (疫情后的相遇2020.9


 

Ø  师生情

闫涛:

华东师大心院三年学习生活,令我最怀念的是诸位老师。他们在我内心生发的客体形象,与职场中紧密关系人让我感受到的,竟如此不同。韩愈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在诸位老师身上有充分的展现。第一学期开始时,恰好是我在教练(coaching)训练中遇到阻碍的阶段。李凌老师在《心理咨询伦理》课程学期作业中给我反馈,带给我的远超课程本身。她的话语唤起了我对我很重要信念的再次觉察,同时又提供给我巨大的接纳和包容。在第二学期《人本主义心理疗法》课后,李凌老师对我给自己多些怜悯的提点,又是海量的温暖。至今,这句话仍时时出现在那些我进入“不对劲”的思忖和产生觉察的时刻。

我的导师段锦云教授慈爱而严厉。虽然我比段老师还大半岁,但在这师生关系里,我一直都认为并感受到他是我的师长。他恃才而不骄,孜孜且不倦,朴素但闪耀,在研究方向探索、文献阅读、呈现汇报、论文撰写等方面都给予了我系统性的、操作性的指导,让我能以马不扬鞭自奋蹄之势,持续成长。研究问题的探索阶段,我最初的懒惰受到了段老师严厉的批评。在那之后,我“自告奋勇”地发起每周汇报的机制。除我以外,同组同学的汇报频率以三周一次居多,最高不过两周。这极可能又是“好胜心”使然。

 

杜盼:

我的导师杨莹老师是一个思路清晰的严师,不仅工作优秀,生活也非常自律,是我学习的榜样。杨老师还有一只可爱的猫咪,经常让我们产生“偷走”的想法,杨老师和小猫咪都深得我们的喜爱。在我学习之余杨老师会安排一些任务,锻炼了我的写作能力和专业研究能力。在完成毕业论文时,杨老师也及时给予一些建议和方向,让我不至于摸不着头脑。在组会的学习中,杨老师和同门们在研究的数据和方法上提供了不少建议,都是我学习的榜样。我们一起筛问卷、录数据,在学习路上相扶相伴,在组会中留下了许多美好的时光。

(杨门时光)

Ø  同学谊

闫涛:

心理学专业的同学群体,注定与众不同。相较于绝大部分其他学科,我们的学习生活本身就是持续的对人与环境相适应和个体间关系的反复体验和探索。我们一起面对冲突,一起哭;我们也携手蹦跳,面对面唱歌。非全日制学制中,又因疫情的重大影响,我们在线下接触不如预想的那么多。我们的关系当然受此影响,但作为同学的关系是自然产生和发展的。我们一起度过三年。

在“真实”的关系中,在“模拟”的关系里,我们扮演角色,我们也在角色里扮演我们。

杜盼:

因为非全日制学习的方式让我们同学之间相处的机会少,再加上疫情的因素,我格外珍惜和老师同学们在一起的时光,我很幸运能遇到我的同学们,在他们身上,我能看到我的过去,也能憧憬我的未来,在我成长的路上,他们占据着重要的部分。我有时为他们可爱的样子而微笑,有时为他们真诚的暴露而流泪,我学到了他们的对待学业的严谨态度,也努力像他们一样勇敢拥抱不确定的未来。感谢我的同学们,我不仅接收到属于他们的过去,也记录了属于我们的成长,很开心我们能在研究生成为同班同学,留下共同的回忆。

(最后一次上课的1101

拨云见月,绝知此事要躬行

Ø  研究生的意义

闫涛:

现在回想这三年学习之旅,当首先认定是一个自我探索的过程,这也是身为心理学生的“便利”。我在反复尝试回答“为什么而读研”这个问题,始终逃不过“强迫性超越”在认知地图上刀刃般的切割。作业要精致,成绩要全优,论文要优秀,咨询要有效,课堂呈现要完美,……凡此种种内在的要求不一而足。亚丹离沪前,言说羡慕我这种高度投入的劲头。确实,强迫性超越似是双刃剑,在环境中策动我不断努力向前,但在内里却让我焦虑和痛苦。这焦虑和痛苦,幸得我院良师益友的接纳和包容,能让我一步步向前,开始有尝试接纳自己的意愿。

杜盼:

在研究生生活中,我按计划完成了学业任务,通过了毕业答辩,但我真正获得的是爱与成长。或许因为疫情,或许因为咨询老师的任务,让我重新审视自己,在口罩的掩护下重新观察人际关系。确实身为心理专业的学生有很多“便利”,与同学的交谈中,我们相互分析,共同进步,有时还能得到老师一针见血的见解。在这三年中,我比以往更懂得主动与人交流,获得了面对自己脆弱部分的勇气,感谢这三年遇到的每一个人。

我经常与好友漫步在校园,我们在体育馆留下运动的汗水,也在图书馆留下借阅的痕迹。我们拼命的在校园里留下足迹,也希望校园的四季美景尽收眼底。我仍然记得丽娃河水的清澈,珍惜能驻足欣赏丽娃河涟漪的雨天,实在是不舍离开……

 

Ø  对未来的思考

闫涛:

最近七、八年来,企业的工作让我越发觉得无趣。雪莉和我说,人在企业的圈子里会越来越拘束,越来越难打开自己。听她说这些时,两个概念在我脑中翻腾而过——自主性(autonomy)和心理安全(psychological safety)。伴随着之前主管的离开和新主管的到来,这两点恰是我最近三个月在目前工作岗位上感受不良的原因所在。因此,伴随着毕业,我再一次站在了十字路口。我在探索成为一名全职心理工作者的可行性。我需要离开打拼二十多年的职场,进入一个与以往不同的领域。于此而言,三年的学习生活重塑了我,引领我去邂逅另一个自己。

过往三年,是我从四十岁走到四十三岁的三年,也是我和焦虑障碍相携而行的三年。感谢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各位师长和学友的陪伴,让我可以拨开混沌的疼,看见清晰的痛,因而有疗救的可能。也正由此,心理学在我心里更深地扎下了根。

 

杜盼:

为了维持应届毕业生的身份,我在读期间一直以在校学生的身份参加各种实习兼职工作,是为了毕业时可以参加招教考试等。在寻找实习兼职工作中,我不断积累着大赛活动、展览大会志愿者和公司实习等经验,期望能在不断的实践中,扩展自己的眼界,寻找自己未来工作热爱的方向。在实践的探索中,我逐渐明确了在大学工作是我梦想的地方,大学是充满无限可能的地方,我在这里得到了支持和鼓舞,我也希望将这份真情传递下去。

(某次志愿者小组合影)

时光荏苒,我已褪去学生青涩的外衣,再一次踏入工作的旅程,这一次,是另一个大学。人生的路不是一直顺风顺水的,希望自己永远怀着一颗赤子之心,在教育行业贡献自己的力量。“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过去的时光,我打包成了行囊,未来的日子,我一直在路上。

 

 | 杜盼、闫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