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 & 赛知悦心动察研习社——创新协同育人模式,让教学“心动察”

发布人:发布时间:2022-05-30动态浏览次数:354

VUCA时代下,快速的市场环境和不确定的危机正在加剧,让学校的教学和业界的壁垒进一步加深。面对市场的加速变化,如何让学生与市场保持同频?面对复杂的商业挑战,如何让学生提升对于挑战的应变能力?市场在变,唯一不变的,是对于人的发现与洞察,而同频的关键,正是让课程和实践真正有机融合与协同。

20221月,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与赛知悦品牌咨询公司开启了“心动察研习社”的创新实践,教授学生从全息调研到品牌孵化的全过程操作,帮助学生理解消费者心理与行为的洞察,打通从学界到业界的任督二脉,让学生们更好的掌握市场脉动,提升面对多变商业挑战的敏锐度与应对力,强化应用心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理论应用和实践能力,帮助他们在职业发展的道路上发掘更优秀的自己,也是专业学位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工作的新探索。

首期课程围绕“中国现代家庭的探索”展开。伴随着中国经济和社会的飞速地发展,中国的家庭结构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改变,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方式千姿百态。50多位同学深入自己的家乡,透过他们年轻的视角,对当下中国家庭的新发展进行全新的探索,发现让中国家庭生活更美好的青年解决方案!

课程首次创新性的代入了业界的真实品牌,帮助同学们模拟真实的实战训练;邀请一线的品牌操盘手与同学们对话,让同学们现场了解真实的客户需求,为他们做战壕内的真实点评,让大家身处校园内,却能够链接校园外的真实体验,真正达到市场与课堂的统一。


业界与学界协同:打开洞察的心态和方法

“设计的本质就是回到人,与人共情。”在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MAP中心主任孟慧教授的亲切寄语下,“心动察研习社”正式启动。

在“心动察研习社”的第一课上,谭咏风老师娓娓道来,带领同学们打开发现的眼睛,讲述如何运用人类学的方式沉浸到消费者的生活中,与消费者建立共情。

在赛知悦品牌咨询公司CEO侯静雯老师的讲解下,“美好品牌 美好关系”的观点徐徐展开,这是赛知悦品牌咨询公司面对VUCA时代下的战略原点,也是赛知悦品牌咨询公司不断和全国领先高校合作的产学研创新课程核心,旨在帮助教育回到人,帮助青年回到人,帮助品牌回到人,探索品牌与人、与世界的美好关系。侯静雯也在现场分享了过往对于第三空间、青年美丽探索、新银发族群的发现。而在场的同学们更是现场破冰,组成了9组“心动察天团”,一场协同业界与学界的创新课程正式拉开序幕。


实践与教学协同:深入田野 进入现场

九组同学利用寒假,共走访35个城市, 40多个不同类型的家庭,通过人类学的方法,探索中国现代家庭从厨房到健康的新动向,从全人视角理解消费者,连接他们的家庭进化,让实践与教学真正协同。

个人与团队协同:洞察下载 让观察变为小组共察

经过一个寒假的调研,同学们已经摩拳擦掌。我们的导师天团则通过工作坊的形式帮助小组协同作业,教授大家如何归纳整理寒假完成的调研素材,将个人的观察转化为小组的共察。

 

通过学习,九组同学分别将各自的田野成果进行了下载,上演了一场非常精彩的线上提报会:

A组和B组的同学打开了20-29岁这群年轻人的小世界,发现他们:

追求“健康美”,张弛有度不焦虑

年轻的他们不再愿意被身材焦虑所绑架,“健康美”是最重要的!美食与健康的身材都不可辜负,快乐开吃,快乐开动!

“有段时间会很关注体重秤上的数字,吃很少的东西,但并不快乐;转变了心态,才发现健康的吃和运动,两件事都是让我快乐的。”

“感觉现在不会再被媒体营销的身材焦虑绑架了,我想吃美食是因为它会带给我快乐,我想运动也是因为它带来的快乐,而非焦虑体重的变化。”

C组和D组的小伙伴则深入到30-39岁族群,30-39岁的他们:

以家中小朋友为考量构建的一些家电购买与使用行为

照顾年幼的小朋友是他们生活的一大重心,生活很多电器的购买和使用都会以孩子的需求为考量。

“因为家里有孩子,所以专门买了消毒柜,用来消毒。”

“平时小朋友吃饭太慢了,所以买了加热垫。”

E组和F组的小伙伴探索了40-49岁这一代人,发现了:

妈妈们的“以食言爱”

妈妈们的爱或许不一定全都会用语言来表达,但一定可以用味蕾感受到。妈妈们愿意为孩子们研究新的菜式、学做孩子爱的食物,用食物构建家和爱的味道。

#女儿爱吃的,女儿教我的

“这个水煎包我女儿平时很爱吃的,我就多做点和她一起吃。”

“我女儿之前教我做过寿司,家里没有海苔了我就拿蛋皮包一下,感觉更香了。”

 

H组和I组的同学们探索的是当下社会最为热烈的新银发族群,50-56他们虽然有一些岁月不饶人的无奈,但他们:

#拥抱科技摩登适老

不希望落后于时代的他们,非常积极拥抱科技为生活带来的便捷和现代化。

#有事问小度

受访者在做饭的过程中和家人就木耳的功效产生讨论,在摘木耳的过程中跑到客厅,向放在电视机旁边的小度询问,“小度小度,木耳的功效。”并且认真倾听小度的讲解,听完又回到厨房继续备菜。

#抽油烟机挥手操作

“喜欢这个抽油烟机的的智能手部传感功能,简单挥一挥手就可以调节吸力大小,觉得这个体验非常新鲜,而且简单好操作。”

策略与洞察协同:化身品牌主理人 让愿景可感可知

精彩的洞察只是冰山一角。基于这些宝贵的洞察,赛知悦品牌咨询公司的侯静雯老师用品牌冥想和情绪板等工具教授同学们如何从品牌的角度出发,发现“美好品牌 美好关系“,让同学们从心理学的视角转化到一个公司、一个品牌的主理人。从人出发,思考他们对于世界的表达,从洞察的发现中探索如何能够通过青年的奇思妙想解决消费者的痛点,为社会创造更有价值的企业:

在每组同学明确自己公司的愿景之后,侯静雯老师以花西子、蕉内等品牌为例,讲述如何将品牌的愿景通过可知可感的品牌行为被受众所理解。并邀请同学们以品牌合伙人的身份,帮助苏泊尔、Tefal、响午三个真实的品牌,基于洞察中发现的消费者痛点,提出青年的解决方案。

 

实战与教学协同:真枪实战 对话一线大咖

终极提报上,每组同学通过系统的学习,围绕苏泊尔、Tefal、响午三个行业领先品牌,呈现了9组各具特色的方案,旨在针对20-65岁全年龄的族群痛点提供创新青年解决方案。

现场邀请了业界大咖——响午的CEO王怀南先生和他的团队,与同学们共同交流,分享一线商业战壕中的经验与心得,探讨什么样的IDEA能够打动战壕中船业的老兵,现场金句不断,和同学们的对话也不断:

“战壕里每天实操是一种学习和感悟的方式,在战壕外仔细地在一个相对的比较学术性和学习气氛和浓的这个环境里做这样的练习,今天的提报给了我另外一种感悟的方式。“

“创业是个宏大的叙事,但是这个宏大的叙事后面是要找到一个具体切入点的,这个切入点就是你特别能够在当时感同身受的时刻。” 

“我们对于用户的感知很多时候是以第三人称的形式,这样我们在做产品定义的时候,是从如何去呵护他们的角度出发,会带着关爱,带着不是那么平等的角度去看待这个用户的洞察。如果我们从第一人称的角度去看说他们真正需要什么,那种感受会更加真实。”

“很惊讶同学们在研究生的年龄就能够做出如此有深度的方案。”响午的首席市场官在听完同学们的提报结束后,向同学们发出了盛情的实习邀请,并期待未来可以继续开放和同学们共创的窗口,继续构建美好关系。

让课程真正与业界接轨,协同市场最新的动态与课堂同频,正是本次心动察研习社的课程初心。而通过本次心动察研习社的课程训练,学生的声音和观点得以被业界和社会听到,一切以人为出发点,对于洞察的学习也真正有机地融合在同学们未来的职业思维当中。下面就来听听同学们对于本次课程的反馈吧!

这次的心洞察活动很有意思,我了解了一个品牌从洞察到诞生的整个脉络。我们带着思考进行了田野调查,针对我们自己的观察素材提取洞察,设计了我们自己的公司和品牌方案。这次活动和我们组的小伙伴们合作非常愉快,最后的汇报中,我作为“老幺”得到了小伙伴们的大力支持;和老师、小伙伴们的交流中学到了很多企业、商业中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在厨房这个空间里看到了一个个生动的中国家庭关系的缩影,是一次很棒的经历。

——D组 何雨晨

本次心动察较深的体会有:1.就是保持一颗洞察的心,无论何时,我们去通过洞察发现的事实都是基于人、货、场建构出来的,一定不能脱离开而高谈阔论;2.团队协作的确能提高工作效率,我们使用了较多的线上办公软件、设置了不同轮次的主持人,来确保我们每个人有项目管理和项目成员的体验。

——D组 王浩狄

“心动察”的项目实践让我想起最初来学心理学的初心,便是想要真的去了解“人的需求”。并且有机会去通过实践进行学习,并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反思,与真实的人进行对话,像是一次思维的修炼。很喜欢一句话——“看见是改变的开始”,在田野调查的过程中学到了如何“看见”、怎样“看见”,最后“看见”了什么,每一步对人的“看见”都让我们由衷的感到喜悦。最后可以将我们团队的洞察落实到品牌行为体系的设计过程中,明白了每个品牌与产品的背后都是鲜活的人和故事。一个会走的很快,一群人会走的很远,我们团队彼此之间相互包容,一起进步,这种感觉真的很好。但是我也明白对人的理解和学习还有很长的路,那么勿忘来时的路,也记得初心的归途。

——I组 段夕瑶

回想这一路走来,我们组在老师的引导和指点下,不断地学习和成长,但要说对我们今后生活和工作影响最深刻的,还是田野调研这种模式带给我们的体会:最有意义的发现一定来源于零距离的洞察。这正如ECNU寄予我们的校训,求实,再创造。

祝愿伙伴们、同学们、心院、赛知悦,在这段旅途之后,都有更美好的明天!

——G组(张波组) 

在本次课程中,我们首次尝试了用户地图、下载洞察等方式去进行用户心动察的探索,接触了20-29年龄段的朋友的生活方式,了解了他们对于厨房、健康的需求,未来希望通过我们这次的经历能够形成更完整的方案,创造出更贴合需求的产品。

——B组(张戈瑶组)


文稿| MAP中心